卵巢癌被称为 “沉默的杀手”,早期症状隐匿,70% 的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。但只要掌握科学预防方法,就能大大降低患病风险,今天就来给大家划重点!
一、这几类人要格外警惕
家族遗传高危人群:直系亲属中有卵巢癌、乳腺癌、结直肠癌病史的人,尤其携带 BRCA1/2 基因突变者,患病风险会显著升高。 年龄增长风险:50 岁以上女性发病率明显上升,绝经后女性更需关注。 生育因素影响:未生育、晚生育(35 岁后首次生育)或从未哺乳的女性,风险相对较高。 激素替代治疗者:长期使用雌激素替代疗法(无孕激素联合)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。二、日常预防做好这 5 件事
保持健康饮食: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全谷物、新鲜蔬果,减少高脂、高糖、加工食品摄入,每周适量食用深海鱼(如三文鱼、沙丁鱼)补充 Omega-3。 坚持规律运动:每周至少 150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(快走、瑜伽、游泳等),能改善免疫力,调节激素水平。 控制体重:BMI 维持在 18.5-23.9 之间,避免肥胖引发的内分泌紊乱。 减少妇科手术创伤:避免不必要的卵巢手术,盆腔炎等疾病需及时治疗,防止慢性炎症刺激。 戒烟限酒:吸烟会破坏免疫系统,酒精可能影响激素代谢,双重增加患病风险。展开剩余37%三、筛查是早期发现的关键
普通人群:30 岁以上女性每年做妇科超声检查(阴超更精准)+ CA125 肿瘤标志物检测。 高危人群:从 25-30 岁开始,每半年至一年做一次联合筛查,必要时加做 MRI 检查。 注意:CA125 在月经期或良性疾病中可能升高,需结合临床判断,单次异常不必恐慌,但要持续监测。四、别陷入这些认知误区
❌ 误区 1:卵巢保养能预防癌症?
美容院的 “卵巢保养” 项目缺乏科学依据,外用药物或按摩无法作用于卵巢,过度刺激反而可能引发问题。
❌ 误区 2:没有症状就不用检查?
卵巢位于盆腔深处,早期病变难以察觉,等到腹痛、腹胀、腹水等症状出现时,往往已到晚期。定期筛查是早发现的唯一有效手段。
发布于:广东省